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韓國/首爾南漢山城(一)

首爾古稱漢陽,而朝鮮為了保護漢陽在其東西南北個建造四個要賽以守護漢陽,分別是北開城,南水源,東廣州(南漢),西華江(仁川附近).建立南漢山城的目的是因應戰爭或內亂等緊急情況,是救兵到達之前替代漢陽都城宮殿的避難場所,據說完工時期是在1626年,此為仁祖統治時期。南漢山城在2014年6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在仁祖14年(1636年)爆發丙子胡亂時,仁祖避難至南漢山城並堅守了47天。丙子胡亂是指皇太極稱帝後不久率領清朝軍隊攻打朝鮮的事件;當時明朝已是風雨飄渺自顧不暇,無力保護朝鮮.而當時朝鮮由親明大臣執掌政權,堅持與明朝的宗主關係,也收留明朝戰敗逃至朝鮮的將領,對後金持敵對態度。就連仁祖也對後金的使臣說:「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船殆不可藉也。」後金統治著皇太極一氣之下便派兵攻打朝鮮.在明崇德二年正月初一,皇太極趁江面結冰之際渡江攻破漢陽,仁祖被迫逃離至南漢山城,並在南漢山城被圍,到最後被迫投降.投降後的仁祖隨清軍來到三田渡,與皇太極會面,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從此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並成為清朝的藩屬國。南漢山城自16世紀以來建築物屢屢遭到破壞,但也修復許多次,其中從建後的正門漢南樓依舊高大,取名漢南樓有漢江之南最高樓之意.


南漢山城行宮是現存的唯一一個兼具宗廟和社稷的行宮。它不但是一個行宮、 更是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執行臨時首都作用的地方。南漢山城除了有宗廟之外,在城內也是與百姓同住.與另一個世界遺產水源華成比較起來,它像是落難的統治者,甘願與百姓同甘共苦,我想唯有國難當前才可以凝聚共同的向心力.就像好幾年前南韓經濟瀕臨破產,許多人民願意捐金救國一樣.


南漢山城其實許多建築物多為修補過,不過此座池城最有看頭的依舊是遼遠廣大的城牆,走一圈大概一天也走不完.用石頭做的城牆最為屹立不搖,也見證了許多歷史的痕跡.山城內設置了甕城,砲台,城門,暗門與墎台等等,都是利用石頭切砌而成.北門是離王宮行館最近的地方,一般步行也會從北門開始.


南漢山城一共有四個城郭,「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另外還有16個暗門.為了防禦敵人的侵入,平時緊閉4個城門,在運送物資和將兵出入時則利用暗門,這種暗門的設計其實也要小心翼翼,如果被敵人知道也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瓮城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或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當敵人攻城時也會發揮與正面守成軍互相協防的作用.



南漢山城行宮根據朝鮮時代都城宮殿建築布局,其實跟首爾內的景福宮相似,以三朝的空間結構設計,城內官廳 「外朝」,政務空間 「治朝」與國王寢宮 「燕朝」為主體,符合前朝後寢」 的安排方式。因為朝鮮地理位置較北,在冬天時也非常寒冷,所以除了在建築門面上有華麗的彩繪之外,在宮殿的下面也設計了燒炭以暖活殿內的功能,而宮殿後的柱子則是用於排除煤煙的煙囪.


行宮中的宮殿有一座稱為坐勝堂,它位於內行殿北邊,是廣州知府日常辦公的所在地.坐勝的意思即是坐著勝利,他所表達的是一定會用必勝的方法戰勝敵人的意志;其實很難理解此字面上的含意,或許在當時是激勵軍民一心的命名.


在行宮後面也有個後花園稱作後院,旁邊有個涼亭叫以威亭,此停是18世紀時廣州知府為了射箭而修築的亭子.現在後院還有放幾個箭靶,別有一番味道.

韓國/首爾宗廟

韓國首爾的宗廟是世界最古老的皇家儒教祠廟,在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且在每年5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行祭祀朝鮮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儒教儀式,其儀式稱作宗廟祭禮.宗廟祭禮的音樂是朝鮮宮廷音樂的一種,被稱為宗廟祭禮樂。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韓國是保留儒家文化最完整的一個地方,從中華文化傳承以來不但將儒家思想發揚光大,而每一代的統治著也遵循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規矩,就連歷代朝鮮的王也不例外,對著上天與自己的祖先極度的尊敬,也表現在祭祀上面.


宗廟內部的建築其實很樸實,不像一般王的宮殿一樣華麗顯眼.而祭祀的宮殿有兩座,較大且宏偉的是正殿,另一個則是永寧殿.正殿是祭祀李氏朝鮮的君主,而永寧殿是祭祀李氏朝鮮先祖及年少駕崩的君主.


其實韓國的宗廟是很樸實且隆重莊嚴,整體讓人感覺就是個慎終追遠的地方,而韓國人也極力保存這種莊嚴的份圍.宗廟曾在壬辰倭亂後被燒毀,但在1608年重建,並且多次增建變成今日的規模。


神路是指宗廟中薄石鋪成的道路,中間的路較兩側的高一些,右側是國王御用的御路,左邊是世子走的世子路,中間則是只有祖先的神靈才能走的神路,因此在中間有個牌子寫禁止行走。


宗廟的正殿是王以及王后駕崩之後神主牌的放置處,是宗廟的主要建築,也是宗廟的最中心.總共有三個門出入,南面是神門是讓魂魄出入,東面的門是給準備祭祀的官員出入,而西面的門是樂工與舞者出入用的.

如果在平常日到宗廟參觀的遊客,它是採團進團出的方式,前面是解說員後面則是壓隊的工作人員;基本上宗廟逛一圈最多約1個小時,但可以感受到韓國人對宗廟的保護與尊敬.一進入宗廟旁邊就有個水池,是個四四方方的形狀,而內部是圓形,象徵天圓地方.


宗廟最重要的是舉行儒教儀禮,而14世紀到19世紀以來韓國皇室的後裔都要在宗廟舉行這種出自中國的禮教祭祀活動。現在的祭祀南沿用15世紀典籍所記載的程序,其過程可觀察出對偉大神明的信實、對神明的愛戴以及歡送神明。宗廟祭禮樂也結合了編磬、幅鼓等傳統樂器的演奏、伴唱和64名舞者表演的八佾舞。

在參觀宗廟不難看到有給神走的神道,那是讓王的靈魂可以自由穿梭的道路。其實如果有機會看到正殿的牌位,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古蹟,韓國人延續了中國人的傳統,對於牌位看得非常重要,即使在窮離失所時也會帶著牌位一起離開,所以跟建築比起來,牌位就是代表韓國的歷史!

義大利/龐貝城

義大利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很多城市都保有歷史的痕跡,而義大利人對於古蹟的保存也很用心,不過許多義大利的城市的結構都已經被改變了,但是有一座兩千多年前的城市卻像一個時光膠囊般的原封不動的被保留下來,這座城市就叫做龐貝。龐貝是今天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其構造完全與當時相符的城市,其街道是以棋盤式的格局呈現,是以古羅馬的傳統規劃而建。在1997年龐貝城考古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遺產。

龐貝城因為維蘇威火山爆發,在一夜之間就將龐貝活埋於火山灰下,直到16世紀左右才被披露出來,在快兩千年的時間中龐貝被掩蓋在六米多深的火山灰下,它的名字和位置已經被人遺忘,當然也沒有人記得這座城市曾經的繁華。但是就在龐貝被發現的那一刻,它就位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資產,人類通過通過對龐貝的挖掘,讓我們了解到西元一世紀羅馬人的生活情況,宛如時光膠囊。

在火山爆發的那一刻,龐貝是一座繁華興旺的城市。龐貝城擁有能容納兩萬觀眾的競技場、有烤麵包房、酒吧、公共浴場、還有用於交易的商店街、劇院。從一整條路兩旁的商店看來,龐貝是座繁華的商城。



火山灰下的龐貝古城有市政廣場、神殿、浴場、商場、妓院、居酒屋、麵包店等建築物,而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古城內的大劇場。據說這個大劇場是在西元前2世紀左右建造,可以容納5000名觀眾的大劇場,從這劇場的規模看來,觀賞表演節目可見是當時龐貝居民的重要娛樂活動之一。

在龐貝建城時,這裡的居民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阿波羅神殿(Tempio di Apollo),這是龐貝最古老的宗教建築,建於西元前6世紀。

另外在龐貝出土時,最令世人驚訝的是裡面所繪的古代情色圖,這種繪圖可以保持生動的顏色與輪廓長達兩千年是很不容易的。我們也可以知道當時的龐貝是富有的,正所謂飽暖思淫慾,許多私宅都有收藏情色壁畫,而城裡的居民對此也多見怪不怪。當初出土時的情色壁畫現在都被收藏在拿坡里考古博物館,館內有專闢一間角落房間展示情色主題。

龐貝曾被影射說這是腐敗之地,是聖經中的所多瑪與蛾摩拉,是被上帝毀滅的罪惡之城,當時的生活、人民以及動物死前的前一刻,全都因火山灰的附著近而凝固而被保存了下來。

忽然間,一場驚天動地的火山爆發讓火山灰無情覆蓋了義大利龐貝城,當居民無處可逃,全部被活埋。後來的考古學家重新挖掘發現許多珍貴的遺骸,顯示當時活生生被火山灰活埋,遺骸雖然重新雕塑,但還是看的出來掩面驚恐的模樣。

後來的義大利當局在考古中慢慢的修補龐貝城,也增加了許多模仿當時的添加物,讓遊客感覺新奇!

日本/京都西本願寺

西元794年,日本皇室下詔遷都平安京。而平安京位於今日的京都市,是一座模仿中國洛陽興建的都市。京都是日本的第一古都,有人說要認識日本的第一步就是到京都去;京都的眾多建築物如寺廟、神社與古老的建築物見證了日本從8世紀開始以來的文化發展,也為日本獨有的藝術留下了紀錄。古京都遺址在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成為日本第5個世界遺產項目。當中,位於京都的西本願寺是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的本山。

西本願寺的正式名稱為龍谷山本願寺,為親鸞所創。親鸞,是日本鎌倉時代初期僧侶,諡號「見真大師」,是為淨土真宗之祖。他生於生於京都,在幼年時出家,曾在比叡山學天台宗法門,後來自行開創了淨土真宗,並娶妻生子,法主衣缽傳諸子孫。在明治時代前他所創的淨土真宗是唯一可帶妻修行的教派。

其實西本願寺就在京都車站旁邊,許多路過京都的旅客都會來西本願寺走走;而在西本願寺旁邊的東本願寺兩者原本是同源的,並沒有東西之分,但是在戰國時代因為內部紛爭而分成兩派,所以很多遊客都會把東西本願寺一併走完!


本願寺的原址是在京都東山地區、主要是親鸞聖人的墓地.在西元1592年豊臣秀吉捐出了七条堀川附近的土地,所以本願寺便遷移到現在這個地方,而在西元1633年左右完成了現在的寺廟規模.在寺內的阿彌陀堂是桃山文化代表建築.

桃山文化時期開始於織田信長擁奉將軍足利義昭入京都,到1598年豐臣秀吉逝世為止,共計31年。在這時期織田信長於根據地近江之安土築城,豐臣秀吉則築城於桃山,因此依政權之所在地而言又稱為「織豐政權」時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都喜好風雅,於是各地的大名與富商皆上行下效,尤其豐臣秀吉特別喜歡黃金的金光閃閃,所以就形成大量使用黃金做為建築的風氣.

在這種使用金光閃閃的建築之下,每每到了清晨或著是夕陽照射時,整個景觀內部的黃金相應更像是西方極樂世界般的耀眼.

西本願寺正門,也就是阿彌陀唐門也是絢爛豪華的桃山時代的藝術風格。阿彌陀堂門,以黑、金兩色為主,其所展現得風格極為華麗,可以看得出有些許的唐代風格.

經藏,裡面存放了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大藏經,及轉輪藏的回轉式書架,優美的建築型態引人入勝,有鐘型造型窗戶的「轉輪藏」.

西本願寺內外景緻非常的明亮,簡潔,在外的一些造景也富有禪意.其實在台北西門盯附近也有座西本願寺,那是台灣在日治時代時西本願寺的僧人來台傳教所留下的.

中國/澳門(二)

在著名澳門大三巴牌坊右側有一間小小的廟宇-大三巴哪吒廟,此廟為澳門現存的兩座哪吒廟之一.其實在大三巴牌坊的雄偉旁很難去注意到這座小哪吒廟,但是這又何嘗不是呈現出兩種不同文化的包容共存.澳門從十六世紀中葉開始接受西洋文化至今已經400多年歲月了,留下的不單止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群,更是顯現出澳門人生活的態度。

在中國的廟宇中一座廟都會有一座主神,那在主神的旁邊大多會有其它的神祇伴隨其中,大三巴哪吒廟也不例外.我們可以輕易的看出在遼幅廣大的中國,對同一種信仰的神明卻有不一樣的造型.

大三巴哪吒廟的由來是因為在十九世紀的後半期,澳門地區突然流行瘟疫,嚴重威脅澳門人的生命安全,住在澳門的華人與葡萄牙人皆束手無策,後來有居民稱哪吒托夢要大家汲取山上的溪水加草藥服用,在服用之後瘟疫果然平癒.當地的居民為了感謝哪吒所以建了這座哪吒廟.此廟也被列入文化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或稱澳門歷史建築群,是由22座位於澳門澳門半島的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在2005年7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正名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在這幾處歷史建築建築中,最有名的就是大三巴牌坊了!

大三巴牌坊為聖保祿教堂前壁遺跡,原來的名子為天主之母教堂,本來是依附在旁邊的聖保祿學院.三巴的名稱是聖保祿(San Paulo)粵語的諧音,前面多加一個大字是因為要區別另一座小三巴教堂.此教堂鑑於16世紀,但在1835年時把這座教堂燒了,只留下前壁遺址.

大三巴牌坊為於地勢稍高的山丘上,所以在早期時從遠處就可以看到這座標誌,但近年來因為澳門富有起來,所以周邊的大樓越蓋越多,也不難看到某些集團所蓋的地標.


大三巴牌坊上下分為五層,其中第三層聖母瑪利亞的銅像正在在中央,周圍有天使的浮雕,綴以七頭龍,並刻有一艘葡萄牙商船,伴以漢字為警語,曰’念死者無為罪’與’鬼魅誘人為惡’.

在夜晚的大三巴牌坊打燈起來是非常漂亮,且少了白天人多吵雜的喧囂,雖然在這不夜的海城中還夜晚是有許多人在此休息談天,但是與白天比起來已經算是安靜許多;有時候在這裡散步會看到有人求婚或是來這裏拍婚紗的新人喔!

其實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其實有很多很古老的遺跡,但是澳門這個小漁村揉合東西方文化和藝術特色而名滿東南沿海,使得許多人慕名而來.澳門歷史城區大部份的建築群都是西方建築與東方建築並容,且澳門當局當初在規劃時,把東西建築兩兩相依進而規劃一個面向,所以當我們看到某一個東方或西方的世界遺產建築時,不遠處一定都有個異國建築相依.但是中國當局願意在這麼多的遺產中讓澳門先申請世界遺產,我想與籠絡澳門回歸終究是脫不了關係!

中國/澳門(一)

澳門歷史城區是由22座位於澳門澳門半島的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在2005年7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歷史建築與遺跡中,最具代表的性的就是大三巴與媽閣廟,而媽閣廟賦予澳門的最大意義就是見證澳門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一個繁華的海城。

媽閣廟建於1488年,當時為明朝統治時期。而在當時媽閣廟門前為澳門之海岸線,當地漁民要出海時都會來此乞求馬祖保佑,久而久之也就成為當地住民上岸補給、歇息和祈福之處。

媽閣廟背山面海,沿著山崖而建,越往上走越是古木參天,風景相當優美;整個媽閣包含大殿,石殿、弘仁殿、觀音閣等4座主要建築,是座含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建築。



在媽閣廟旁有一座充滿阿拉伯風情的建築物,這棟建築為港務局大樓,舊稱摩爾兵營,俗稱水師廠。這棟建築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澳門歷史建築群之一。

港務局大樓建立於1874年,最開始作為駐守在澳門的印度藉警察駐地;而在1905年改為船政廳與水師巡捕所的辦公地點,船政廳相當於今天的船政廳,水師巡捕所就是現今所說的海關。因為港務局大樓位在媽祖閣的旁邊,所以在頂樓設置颱風信號站,讓漁民可以得知風向信號。


這是一座具有伊斯蘭風格的建築,樓房建在花崗石的平台上,為兩層樓建築且三面迴廊環繞,整棟建築以黃色為基調,再搭配白色花紋,其色彩與質感跟花崗石牆形成強烈對比。

在十六世紀中葉當葡萄牙人抵達澳門時,看到當地的居民便問這裡的名稱為何,但居民誤以為葡萄牙人要問廟宇,於是便回答媽閣,所以葡萄牙人便翻其音為“MACAU”,這便是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媽祖是閩南沿岸一代的信仰,相傳媽祖乃福建莆田女子,又稱娘媽,本姓林,生時能預言吉凶,物化登仙後常顯靈海上,幫助海難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化險為夷。

在澳門的閩南閩南人船員為了能在靠岸時祭祀,遂與當地居民商議,在現址立媽閣廟。而庭院內有中國帆船石刻浮雕,傳說娘媽曾乘此船自家鄉出海,經歷颱風巨浪,平安抵澳。

在台灣我們也將媽祖信仰發揚光大,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現在與澳門的媽閣廟的呈現方式也不盡相同,甚有學者認為媽祖已發展出與大陸媽祖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