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中國/澳門(一)

澳門歷史城區是由22座位於澳門澳門半島的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在2005年7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歷史建築與遺跡中,最具代表的性的就是大三巴與媽閣廟,而媽閣廟賦予澳門的最大意義就是見證澳門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一個繁華的海城。

媽閣廟建於1488年,當時為明朝統治時期。而在當時媽閣廟門前為澳門之海岸線,當地漁民要出海時都會來此乞求馬祖保佑,久而久之也就成為當地住民上岸補給、歇息和祈福之處。

媽閣廟背山面海,沿著山崖而建,越往上走越是古木參天,風景相當優美;整個媽閣包含大殿,石殿、弘仁殿、觀音閣等4座主要建築,是座含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建築。



在媽閣廟旁有一座充滿阿拉伯風情的建築物,這棟建築為港務局大樓,舊稱摩爾兵營,俗稱水師廠。這棟建築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澳門歷史建築群之一。

港務局大樓建立於1874年,最開始作為駐守在澳門的印度藉警察駐地;而在1905年改為船政廳與水師巡捕所的辦公地點,船政廳相當於今天的船政廳,水師巡捕所就是現今所說的海關。因為港務局大樓位在媽祖閣的旁邊,所以在頂樓設置颱風信號站,讓漁民可以得知風向信號。


這是一座具有伊斯蘭風格的建築,樓房建在花崗石的平台上,為兩層樓建築且三面迴廊環繞,整棟建築以黃色為基調,再搭配白色花紋,其色彩與質感跟花崗石牆形成強烈對比。

在十六世紀中葉當葡萄牙人抵達澳門時,看到當地的居民便問這裡的名稱為何,但居民誤以為葡萄牙人要問廟宇,於是便回答媽閣,所以葡萄牙人便翻其音為“MACAU”,這便是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媽祖是閩南沿岸一代的信仰,相傳媽祖乃福建莆田女子,又稱娘媽,本姓林,生時能預言吉凶,物化登仙後常顯靈海上,幫助海難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化險為夷。

在澳門的閩南閩南人船員為了能在靠岸時祭祀,遂與當地居民商議,在現址立媽閣廟。而庭院內有中國帆船石刻浮雕,傳說娘媽曾乘此船自家鄉出海,經歷颱風巨浪,平安抵澳。

在台灣我們也將媽祖信仰發揚光大,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現在與澳門的媽閣廟的呈現方式也不盡相同,甚有學者認為媽祖已發展出與大陸媽祖不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