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福建土樓有46處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福建土樓是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民居,最初可能源自於宋代或元代時期,成熟發展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土樓依山勢而建,所有的材料都直接從山區中獲得,因為結合共同生活與共同抵禦外界的威脅,所以才以圍離的形式而建。
土樓通常是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築承重生土牆壁所構成的巨大樓房,這種建築不但只有在閩西南獨有,且也可以防衛合一,也另稱「生土樓」。
土樓的形式可分為圓樓、方樓、五鳳樓。另外還有凹字型、半圓型與八卦型等多樣性的形式。而以現階段土樓形式來看以圓樓與方樓最常見,也常常可以看到兩形狀並存。這巨大的土樓占地面積達數千平方公尺且聚族而居的圓樓與方樓以簡單幾何形建築構築於山嶺狹谷之間,這種人文景觀與周邊的自然景觀形成強烈對比。
在土樓這種特有建築,只會有一個對外的出入門,所有的居民出入皆是由這個門進出;在古代候夜間有時也會排人來輪流守衛,以保衛居民的安全。而門的上方會有水孔及儲水,這水孔也是為了防止敵人使用火攻而設置的。
而在內部的隔局上,通常都是三層樓或四層樓的形態,一樓是廚房或是店鋪,二樓多是糧倉,而三樓以上就是房間及起居間。那我們如何分辨一樓是店鋪還是廚房呢?通常在一樓會有一個木櫃,若木櫃向內開啟就是廚房,反之就是店鋪。
土樓的格局最外圍的第一圈與一般土樓相同,為自家用途,而第二圈,當作會客室,接待來訪的客人。第三圈為私塾,由此可看出客家人對於子孫的教育是非常注重的。有的人家會在自家前的空地,也就是第一圈與第二圈之間養雞鴨等牲畜。
在土樓的的中心點或是內圈會設置祖堂或是信仰神佛之供堂,前面的廣場亦是大家聚會議事之地。當有重大事件發生需要討論之時,居民們就直接在此討論。而在平時也作為私塾之用。
有些土樓也會設置水井在內圈的廣場。在近些年因為許多遊客前來觀光,土樓的居住者會擺設一些泡茶桌或是小市集在裡面的廣場,做點小生意。
近年來因應來土樓觀光的遊客,許多人家似乎也在自家門前開始賣茶葉、賣餅乾、賣明信片等,有些人家甚至也可把土樓當民宿,讓觀光客住在土樓裡,體驗一下土樓雞犬相聞的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